第一百零三章 1907年(上)-《世纪帝国》
第(2/3)页
果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很快就受封男爵,并被正式评选为帝国大学物理系教授,在中华帝国的科技史上,以受封的年纪可以排入前五名。
不过,在这一年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中,说起对当时的局势影响最大的,却是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作为中德重点合作项目,也是两**工系统最高密级的合作项目—人工合成氨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弗里茨?哈伯与中德两国的众多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建成了第一套实用性的工业化合成氨生产线。
作为炸药的重要原料,硝酸盐一直以来主要来自天然的钠硝石矿。南美的智利因为生产钠硝石矿,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获得了难以想象的财富。而中**工业的爆发式成长,和中国从新疆青海的戈壁中发现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钠硝石矿有着直接关系。
人工合成硝酸盐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歇。
在郑鹰时代,自1890年开始,人工合成氨就始终处于最高密级,是国家最为核心的研发项目之一。郑鹰等人的思维一向简单而直接:既然硝酸根就是氮氢化合物,那就首先看看如何直接以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这种简单式的思维,却误打误撞合乎了另一时空人工合成氨的发展历程。
1895年和1900年,中国化学家马定轩和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先后完成了理论计算,提出氮气和氨气可以在高压下直接合成氨。但在实验过程中,两边却都发生了爆炸。根据勒沙特列的实验结果,德国物理化学权威能斯特通过理论计算,提出合成氨根本不可能进行,勒沙特列也放弃了进一步的试验。
在中国方面,郑鹰却坚决主张继续推动人工合成氨。
道理很简单:他知道历史。
不过,有充足的天然钠硝石矿做后盾,中**方对人工合成氨实际上并未投入过多精力。一直到1902年,中国方面才查明,之前爆炸的原因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中混有氧气,在高压下与氢气反应发生了爆炸。
在德国,弗里茨?哈伯却没有放弃合成氨的努力,而他的努力也获得了德皇的支持。
作为一个没有钠硝石矿,而国家又建立在军事力量基础上的国家,德国比中国更加渴望人工合成氨的成功。
哈伯首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学条件。在实验中,他发现自己取得的某些数据与能斯特的有所不同,但他并不盲从权威,而是依靠实验来检验,终于证实了能斯特的计算是错误的。
哈伯设计了一套新的流程:在炽热的焦炭上方吹入水蒸汽,可以获得几乎等体积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和气体。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一步与水蒸汽反应,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气。然后将混和气体在一定压力下溶于水,二氧化碳被吸收,就制得了较纯净的氢气。同样将水蒸汽与适量的空气混和通过红热的炭,空气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
二氧化碳而被吸收除掉,从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气。
不过,整个流程却依赖于精确的参数:温度,气压,催化剂的选择。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大量实验和计算的基础上。
1906年开始,中德军工合作步入正轨。获得了中国方面钠硝石矿源源不断的支持,德皇也没有太多藏私。双方军工专家团在交流之后,经两国上层敲定,人工合成氨成为重点合作项目。
中国方面的思路,实际上和哈伯相类似。
两边的实验数据互相比照验证,进程顿时一日千里。
1907年5月,研究团队终于确定,在600摄氏度的高温、200个大气压和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得到产率约为8%的合成氨。
这个转化率并不高,甚至根本毫无经济效益。但哈伯并没有气馁,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在高压下实现循环加工,通过永无停歇的反复化合完成工业化的人工合成氨。
1907年8月,在不眠不休的努力之下,中国联合化工建成了第一套工业化的中试生产线。1907年11月,报告同时递交到了中国皇帝和德皇的案头:工业化人工合成氨已经符合量产标准。
不过,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原本确定的催化剂是锇,非常难以加工,却很容易与空气化合为易挥发的四氧化物,且锇储量极少,价格过高。中国方面在工业化生产的试验装置中采用了铀,却无法解决铀对氧气和水过于敏感的问题,且铀的成本同样过高。
此外,作为高压反应容器的低碳钢,对氢气过于敏感,很容易脱碳腐蚀,在未来的大工业化生产中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合成氨的真正大工业生产,依然还有着非常现实的问题。
两国的科研团队又开始了艰难的公关。
但路径终究已经明确。
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
在这一年,中国举办了第一次北京-迪化汽车拉力赛,众多海内外汽车厂家单独或联合组队参赛,推销车型,也涌现了一大批人气车手。
在这一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选拔出来的优胜运动员开始为1908年奥运会进行集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