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检讨土木堡-《朕不吃这一套》
第(2/3)页
“其二,敌情不明。其中包含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也先的意图不明。”
“所谓的因为朝贡人数纠纷,不过是个借口而已。也先真正的意图,是要大肆劫掠一番。原本并无进攻京城之意。”
“第二,敌人的数量不明。除瓦剌之外,还有其他部族兵马,总数将近六万。瓦剌公开宣称两万,是为了迷惑我方。”
“蒙古人打仗,从木华黎开始,就常常少报人数,以求出其不意之效。少的时候,少报一倍,多的时候,少报两倍。这一次将近六万,少报了近4万人。”
“我军不明敌情,斥候侦察不利,竟以为真的只有两万人。等到发现敌人突然增加,就措手不及。”
“相反,我军时常虚多报人数,或者把民夫都算在内。土木堡之战,实际能用于作战的,不过20余万,却号称50万。没有迷惑敌人,反倒迷惑了自己,骄傲自满,轻敌大意,已经埋下了隐患。”
“第三,敌人位置不明,各部兵马数量不明,各部强弱不明。各部之间矛盾不明,根本就没有分化瓦解敌人的的意图和行动。”
“第四,敌人的进攻路线不明。我军空有几十万大军,却只能被动挨打。”
“其三,战斗意志不坚定。一败即退,一退即溃。争相逃跑,无心力战。”
“其四,内部派系严重,贻误大事,都想保持实力,以邻为壑,不想死战,结果被人各个击破。”
“其五,武将懦弱无能,贪生怕死。杨俊首先丢失了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独石口和马营,导致瓦剌长驱直入。杨洪指挥调度不利,空有‘杨王’之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武将无能,从洪武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明朝开国的武将,是素质最高,战斗力最强的一代。那一批武将被诛杀殆尽,太祖是放心了,但是也留下了严重隐患。那就是大明武将的素质严重下降,几乎没有能跟开国武将并肩的武将了。
朱棣的靖难之役中,其实双方都没有什么出色的武将。打了四年,也没出现什么像样的将帅之才。
那些武将,一般都是指挥使出身,上不了台面。以至于朱棣北伐的时候,不得不自己亲自上阵,最后死于北伐途中。
永乐之后,也没出现什么名将。到了英宗时代,宣府大同一带,被以杨洪为首的杨家把持了军权。
杨家人吹得挺响。其实杨洪、杨俊、杨彪之类,都是平庸之辈。遇到硬仗,就漏了馅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