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以工代赈,世袭公候!墨家来人?-《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


    第(3/3)页

    这一次,为了大晋江山社稷。

    他要借此机会将这群人给连根拔起,把钱粮全拿回来充实国库!

    .......

    吴王府内。

    赵珞整个人颓丧着脸坐在中堂。

    地震刚起时他还很兴奋,觉得龙椅朝自己一步步靠近。

    可谁曾想事情会变成如今这样。

    如今江南虽有灾情,但比他预想中的数千万百姓苦苦挣扎要相差甚远,六郡加起来受灾的百姓,也不过才几十万而已。

    灾难来了,但没完全来。

    而且朝廷近来也在调查他的一举一动,对他有所怀疑。

    这让赵珞很难受。

    不仅梦没了。

    还很有可能挨顿现实毒打。

    就在这时。

    一道声音传入他的耳中。

    “王爷,暗中监视的锦衣卫走了。”

    “嗯知道了。”

    闻言,赵珞点了点头。

    然后从座位上起身,小心翼翼的走进地下密室,穿过甬道。

    准备去找陶先生询问当前情况。

    很快,来到密室。

    一道熟悉的身影坐在正中央,但周围的金银珠宝跟之前相比少了一大半。

    “陶先生,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莫非是苏长歌...”

    吴王赵珞看着陶先生,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谁都知道他所指的是敕封一事。

    “确实是他,正如王爷所想的那样。”

    陶先生语气中满是恨意。

    托苏长歌的福。

    他不仅百年筹谋功亏一篑,道心也出现问题,修为直接暴跌。

    从原来的仙道四品,一路跌落到现在的仙道七品,而且若是不想办法修复道心,他最多只能维持现在的境界不再跌落。

    “可恶!早知道那时就该杀了他!”

    赵珞同样是一脸恨色。

    但已经过去的事再后悔也没用,他能来此的时间很短,必须问点要紧事。

    “陶先生,朝廷现在已经怀疑本王。”

    “本王现在该怎么做?”

    听到声音,陶先生眼神闪烁。

    他现在修为暴跌。

    根本无暇顾及吴王和其他人的生死。

    不过按照当下的情况,吴王自然是什么不做,安心做个富家翁最好。

    想到这里,陶先生出言说道:“吴王殿下莫要惊慌,地震关你吴王什么事,一切皆是自然天象,亦或者旁人所为。”

    “王爷现在要做的。”

    “就是趁此机会让商贾们涨价,并示意江南官员不配合苏长歌处理政务。”

    “尽可能的给朝廷添乱找麻烦。”

    “同时王爷再拿出钱粮来救济灾民,博取民望,不用太多,救济几千人就行。”

    “如此,只要王爷不露反心,朝廷也不能敢拿你怎么样。”

    “而等到将来蛮夷侵略大晋之时,王爷在露出獠牙,携民心割据江南六郡,以大江为天堑,到时朝廷也奈何不了你。”

    陶先生开口。

    经验老道的他继续编织梦想。

    而伴随声音响起。

    本来还有些惶恐不安的赵珞,顿时有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

    确实,自己可是世袭王爷。

    就算朝廷有所怀疑,但顾忌舆论和宗室,不可能轻易对自己动手。

    而且现在将朝廷的政务搞乱,他们也就无暇在顾及自己,等到蛮夷那边南下入侵,自己未尝不能雄踞江南,等待时机!

    想到这。

    赵珞脸上不禁露出兴奋之色。

    “多谢陶先生指教。”

    “不必客气。”

    陶先生戏谑的看着赵珞,等着看他的取死之道,同时准备好转移地方。

    吴王被盯上,朝廷迟早会查到这里来,继续留在这唯有死路一条,还好自己有多个地方藏着,苏长歌不可能找得着自己!

    “先生,那本王先行告辞。”

    赵珞出言说道。

    “好,不过王爷以后尽量少来此处,以免被朝廷的人盯上。”

    陶先生开口。

    “嗯,本王明白。”

    赵珞点头答应一声,以为对方是替自己着想,随后转身离开密室。

    看着背影,陶先生露出轻蔑的笑意。

    他就等赵珞用命把水搅浑,给苏长歌添麻烦,到时他便可借机隐匿起来。

    抹除一切有关线索。

    ......

    庐江郡,府衙内。

    苏长歌在接到江南布政使一职后。

    就开始主持起各郡政务,还有统筹以工代赈的各项事宜。

    这几日,在政务上,他一上任就将庐江郡太守黄穰,还有一众消极怠政的官员全部撤职查办,送进大牢里面关押审问。

    加起来差不多有三四十人的样子。

    但没关系。

    大晋的读书人很多,举人也不少。

    想做官的自然不在少数。

    苏长歌已经向皇帝上奏申请,将太学院学子,还有各地举人、官员调过来补充。

    对此,本就想给江南官场换血的老皇帝,当然是全力支持,而主管大晋吏治的又是亲兄长,在选人时也都是往好苗子选。

    而且全部都是加急送过来。

    也正是这样。

    在上面的帮扶之下。

    苏长歌的政务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至少不需要担心无人可用。

    但以工代赈上却遇到了一些问题。

    随着废墟被清理出来,临时房屋开始搭建,岗位在开始不断变少。

    虽然现在还够用,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给灾民,但想撑到秋收却很难,而且还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个人生产力太低。

    简而言之。

    灾民们无法创造太多的收益。

    甚至持平都很难。

    当然,这不是以工代赈的问题,而是农耕社会生产力层面的问题。

    纵然苏长歌可以让他们去学冶炼打铁,亦或者其他技术,但谁来教,这个岗位需不需要那么多人,又成了一个问题。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创造出能带来收益的岗位,而且最好是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

    为此,苏长歌已经在各郡张贴告示。

    招揽各行业能工巧匠。

    他准备趁着这次以工代赈的机会,尝试下能否推动手工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

    若是能的话,那些无田可耕的百姓,也算是有个好去处,不用再为温饱而担心,更不用沦为寄人篱下的佃户仆役。

    然而。

    就在告示张贴出去后不到一天。

    苏长歌坐在府衙内。

    只见一名小吏急匆匆的跑过来说道。

    “国公,外面来了群身穿短褐,草鞋的工匠,说是想要见您一面。”

    声音响起。

    苏长歌稍稍有些惊讶。

    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过来应聘。

    而且还是一大群。

    要知道他招的可是能工巧匠,放在这个时代,绝对属于稀罕物。

    若这群人不是想浑水摸鱼过来骗他。

    而是真有本事。

    那他们的来头恐怕不简单。

    难道是墨家?

    可能是因为最近接触到杨朱学派。

    苏长歌开始下意识的往诸子百家的方向去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