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突围(15)-《征战天下》


    第(2/3)页

    苻坚的说法很明确,有功要赏,他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不赏让士卒们寒心。

    可是逾制也是不能不查的,不然上行下效,制度就毁了。

    所以该杀要杀!之前赏的部分,也算是给他儿子一个出路。

    此事过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人敢于违背这个制度了。不过奇怪的是,不许坐马车,但是你官员骑马,却是没有问题的。想来可能是他们是胡人,汉文化修养再好,有些细枝末节的地方,理解可能也有偏差,机械套用古代的典籍,才搞出了了这样的决定来。

    当然了,这只是官员,平民百姓如果想试试看,那结果当然就是死。

    段业当然也不敢,起码暂时用不着,也没有必要。这长安城牛车还是好找的。其实牛车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商代的时候,牛车就开始大规模使用了,而且那个时候的牛车其实就很先进了,车为独辕、双轮,车厢是方形或长方形,车辕前端缚有一根叫“衡”的横木,衡两边各缚有人字形轭,用以系牛。由于是独辕,必须用双数的牛驾车。

    而且这牛车的外形,规格等等,其实都有大学问,就说这普通的牛车,大体可以分为大车和小车两大类,大车系指用牛驾驶的车,车厢大,主要是拉物品用,到了后来,就是官府运输所用,而那小车,并非真是小,而是指只能坐人的车子,里面充其量能放一些大人物随时携带的小玩意,比如宝剑,扇子这样的玩意。一般来说,这种小车需要两头牛或者四头牛拉动着快速行进。同时,牛脖子上的铃铛还不住的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有时候还有牛的叫声,而牛走起路来,看起来慢条斯理,其实却一点不慢,外人看起来,真的很是气派。

    当然,这种车除贵族们乘坐,还用于战争,所以也称戎车。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战车数量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然而,那个年代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路况,且不说后世那种一马平川的路,想找条不容易翻车的土路,都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谁会把宝贵的人力物力用到修路上呢?而且,车的材料和工艺也一般,车子其实安全性可靠性并不是太好。

    即便是在名城大邑,当时最好的路也不过是较平整的土路,更多的路难免坑坑洼洼,车轮子都是木头的,车轮子和地面就是硬碰硬。于是,车跑得越快,颠簸得就越厉害,而且飞起的尘土也就越多,乘车的人不怎么好受。还有个让人吐血的问题,就是根据礼法,乘车者俱是君子,不能隐匿行踪,所以车身大多是敝露的,因为要让外面的人看得见你。这样一来,对乘车人的仪容有很严格的要求,你要在车上保持端正的姿态,不能东倒西歪没个样,在颠簸中还要保持乘坐的姿态,这对乘车人来说也是一种锻炼了。

    不过这样一来,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行刺!能够坐牛车的人,肯定都是贵族官僚,这种人,如果有几个仇家,其实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连秦始皇都面对博lang一击呢!

    但是你敞着车,那不是等于告诉仇人,冲着我招呼吗?因此后来事急从权,也就渐渐的给牛车加上了车篷了。

    总体来说,牛车走的比较平稳,颠簸的也不算严重,扬起的尘土也少的多。再者,牛车即便是小车,相对来说,车厢也有点空间了,而且随着所谓的礼崩乐坏,牛车内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渐渐有人把食物等生活用品带了上去,而头一开,牛车上最后就什么都有了,有的达官贵人,甚至干脆出远门的时候就不下车了,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总之,坐牛车既有车篷,又对车厢加以围挡,人坐在里面,别人看不见,可以自由坐卧。也因此,牛车逐渐成为官员、贵族的代步工具。

    但始终,王族,还是坚定的支持马车,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要和普通的贵族区分开来!

    段业虽然一贯性傲气高,但是在这个时候,自己并不想生事,因此听见有人喊让道,他也吩咐赶车的亲卫刘六把车子挪了一下。

    长安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儿,就在于长安的路好!长安,怎么说也是多朝古都,历朝历代但凡定都于此的,其实寿命也都还算长,那样的话,当然也就需要下一些本钱!
    第(2/3)页